香港樹仁大學副校監兼校長鍾期榮博士、校監胡鴻烈博士同於一九二零年在中國出生。鍾博士是現代中國的首位女法官,胡博士的事業則由出任外交官開始。兩人婚後不久,國內局勢動盪,夫婦倆於是負笈法國,同獲法學博士學位;胡博士隨後再考取英國大律師資格。二人於一九五五年回國,定居香港。

直至六十年代末,鍾博士一直致力專上教育,曾於香港中文大學的聯合書院、崇基書院,以及珠海書院和浸會學院等多所院校任教。

除了在法律界執業外,胡博士還出任立法局議員及市政局民選議員,七十年代更成為市政局副主席,是當時少數參政的本地華人之一。在任期間,胡博士倡議平等的社會制度,對推動中文成為本港法定語言貢獻良多。

胡氏伉儷有感於香港的高等教育學額嚴重不足,令不少高中學生無法接受大學教育,於是耗盡積蓄,於一九七一年創辦樹仁學院,銳意為有志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進而造福社會。二人深信四年制的大學有利學生學習,一直堅拒把樹仁轉為三年制,致使樹仁多次不獲政府資助。雖然如此,憑著夫婦二人的勤懇和堅毅不屈的精神,樹仁的地位最終得到政府的肯定,二零零六年獲升格為香港第一所獲確認的私立大學 —— 香港樹仁大學,標識本地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



許嘉璐教授是中國當代重要的語言學家,長期從事中國語言學、訓詁學及中文信息處理等教研工作,著作甚豐,並熱衷推動漢語的教育和發展。一九八六年獲中國國務院頒發「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銜。許教授曾參與制訂於二零零六年實施的《義務教育法》,積極倡議國內所有適齡學童均應享有平等教育機會。在香港,他對普通話培訓的發展貢獻良多。

許教授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取得學士學位,隨即留校服務凡四十年,歷任多個教學及行政職位,包括於一九八七至九四年間出任副校長及教授,現任該校的漢語文化學院院長。同時,許教授亦曾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一九九四至九七年,擔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一九九八年至今,許教授一直為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一九九五年,本校曾籌辦一個北京短期普通話沉浸課程,參與的本校學生及教學人員都是首批到內地參加這項課程的香港人士,而該課程當時正是由許教授領導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理。得到許教授的全力支持,課程非常成功,本校與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更於一九九七年簽署合作協議,在本校成立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此後多年來,中心的工作大大促進了香港普通話教師培訓的素質。



傑出學者馬飛龍教授現任瑞典哥德堡大學的榮譽教授,他在教育研究方面的一項重要貢獻,就是探索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他的研究顯示,不同課堂的學習成果,與教師如何編排教學內容的關係密切。

馬飛龍教授生於匈牙利,17歲時移居瑞典,在當地肄業並取得多項資歷,包括在哥德堡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一九七七至二零零六年間,他一直是該大學的教育學教授,二零零六年退休後即擔任該校的榮譽教授。經教授督導而取得研究成果的哲學博士超過50人,他本人也是逾200份研究著作的作者。受他開創的現象圖式學及變易理論啟迪的博士論文超過150篇、學術研究報告凡1,500份。


二零零六年,馬飛龍教授榮獲「瑞典教師工會獎」,肯定他在結合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的貢獻;二零零七年,他又獲得學習與指導研究歐洲聯會授予「二零零七年度傑出成就獎」。此外,教授還於二零零零年及二零零三年,分別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二零零四至零六年間,馬飛龍教授出任本校的顧問教授。他倡導的「課堂學習研究」對本校「院校協作與課堂學習研究中心」的成功發展,居功至偉。連同該研究中心,教授在同事協作下,讓全港逾270所學校得以參與「課堂學習研究」,數以千計的師生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