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本地傳媒去年報道國內大學生在本港面對的各種困難後,各界開始認真關注專上院校能如何協助這些年青學子培養對本港的歸屬感。本校師生的關係向來密切,秉承優良的師徒文化傳統,大部分國內學生在校園內都生活愜意。由於他們大多是首次離家,本校同人,特別是學生事務處,已全力為這些新生及家長做好迎新工作,讓他們於開課前能對本校有更深的認識,包括安排「個人導修計劃」、「朋輩學長計劃」,和由語文教育中心提供廣東話及英語培訓課程等。為了協助內地學生融入本港生活,校方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義務工作、探訪社區和出席本地的文化及節慶活動,接觸到本地社區及本土文化。此外,「老友記計劃」也有助本地及國內學生彼此認識,而國內學生更可加入自己的聯誼會 —— 香港教育學院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至於由國際教育中心和IEd俱樂部舉辦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則為國內及外國學生提供見面機會,學生可藉此拓寬視野及從不同文化中學習。

還在北京工作時,我獲得寶貴的機會,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作為他們的漢語老師,教授語言和漢字之餘,還得介紹有關中國的文化和歷史,這樣才能讓他們正確地認識中國。在教院的教育學博士課程畢業後,希望在香港這國際大都會,以教師作為事業。我現在為 Philip Benson教授的研究專案作研究助理,主要負責技術工作。科技日新月異,我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技術水平,希望可以為研究專案製作既吸引又能啟發思考的網頁。

左起: 吳晶晶、王丹萍及Philip Benson 教授

我從本地同學身上,體會到香港人的友善。他們既教導我學習廣東話,又邀請我到他們家中作客,陪我逛街,甚至替我挑選衣服,趕上香港的衣著潮流。因為他們,我得以很快適應下來;因為他們,我從沒感到孤獨。

王丹萍來自北京 (博士課程學生及研究助理)


初到教院,已遇到很多熱情的導師和同學。我計劃畢業後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但不會局限在做助理的層面;我想把積累的學習和工作經驗,應用於教學,成為一名出色的老師,通過教學和研究,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為教育事業作出最大的努力。我很幸運,因為現在有機會成為英文學系的研究助理,這份工作很充實和有意義,讓我獲益良多。研究專案的教授和合作的同事,都能耐心引導我這個「新丁」,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由於廣東話學習得還不錯,所以跟同事溝通都沒有問題,而且大家都是年輕人,有很多共同的話題,下班後偶爾還會一起吃飯和打球呢!

吳晶晶來自湖北 (博士課程學生及研究助理)

 


在教院生活了將近半年,經歷了很多難忘的事情。獨自在異地生活,沒有父母在旁,卻有貼心善良的好同學幫忙,讓我逐漸學會了如何面對及解決問題,成長了不少。他們有的來自內地,有的是香港同學。在宿舍每月一次的活動中,讓我有機會認識更多的同 學,擴大社交生活圈子。較早前,我和多位同學組成了教院學生會幹事會的候選內閣,經過重重困難和挑戰,終於成功當選為第15屆學生會幹事會,當中讓我學習到只要同心合力,便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在教院的生活精彩而充實,對老師的悉心教導和關顧更是感激;就如彭德維教授,除了在課堂上跟我們分享經歷外,還邀請內地生周末到他家中作客,一嚐他妻子親手製造的巧克力慕絲,我們實在感受到「家庭」溫暖。

何怡然來自武漢 (學士課程學生)


在教院有很多令我感動的人和事,不得不提的有以下兩宗:首先是我在香港渡過的首個中秋節,當時真的很想家。彭德維教授體會到內地生的思鄉心情,邀請我們到他家共渡佳節。當晚大家都很高興,我也放下想家的愁緒,玩得十分投入。另外Philip Hoare博士的悉心教導,也使我獲益良多;通過定時的會面,他要求我們每次向他介紹新學的詞語,爭取機會練習英語,還慰問我們能否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我很珍惜這個「約會」。

我對香港的義工活動很感興趣,最近参加了奧比斯義工服務,在機場活動和義賣獎券等,既有趣、也很有意義。與在內地參加的軍訓、農訓等體驗不一樣,這半年內我不但感到自己不斷成長,而且變得更加獨立。

劉夢溪來自北京 (學士課程學生)

 


不經不覺,來到香港已經兩年多了。作為內地學生,這兩年對我來說,是漫長而又短暫、繁忙而又清閒的。廣東話,由一句都不懂到現在也能蹩腳的說上兩句;身邊的朋友,由零位增長到數也數不清;英文科功課,由寫數百字發展到現在數千字。但我認為,最重要的轉變則是自己的焦點已由最初對香港充滿好奇與新鮮感,變為如今對教師事業的憧憬。內地和香港的教育體制有別,學生情況不同,教師的職責也就不一樣。然而,兩地相同的卻是教師擔負的教育重任和使命。臨近實習期,我也越來越感受到要做好一名教師的責任。

莊妍來自安徽
(學士課程學生及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


我的舊同房莊妍來自安徽。回想與她共處的一年,腦海浮現出很多有趣的生活片段,尤其是大家的真情對話,談笑之間,她漸漸學會了用「地道」的廣東話來和我溝通;不知不覺,莊妍也令我很「普通」的普通話,變得較為純正。這位可愛的同房,令我的宿舍生活既愉快又充實。

阮思華來自香港 (學士課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