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三期, 第二冊, 文章一(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鄭美紅
分析科學習作評估示例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科學習作評估性質的轉變

本文以香港最近推行的教育改革為背景。根據政府的教育改革指引,學生的學習經驗可分為八個主要學習領域,科學教育屬其中一個;九種共通能力亦列為教育重點,包括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研習技能(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2)。學與教的文化亦轉向強調學會學習、全人發展、綜合學習、多元化的學與教資源、走出課室的學習、以及為學生提供機會,發掘自己的學習性向和潛能。因此,教學與評估必須重新配合這些教育重點。科學教育學習領域的主要關注項目強調評估的重要性,藉以提升學生的科學推理能力,加強科學過程技能,鼓勵學生主動設計和參與實驗,探討科學概念及將之應用於日常生活(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2)。故此,教師應留意標準化測驗的種種限制,例如未能量度學生的特質、把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的技能(Torff, 1997)、學習科學科的興趣(Baron, 1991)、也未能鼓勵學生深入及全面理解知識(Kulm, 1991, Haetrel, 1991; Raizen and Kaser, 1989)。沒有一種評估形式能評核學生每一個學習層面的表現,就如單一的教學策略並不能涵蓋所有學習情況 (Doran, Chan and Tamir, 1998)。要包羅更多不同評估形式,量度更複雜的技巧,則須利用各式各樣的評估課業。不過,這並不代表背誦資料這種較低層次的學習形式對學習過程毫無作用,而是學生熟讀內容的程度,不應視為單一的評估範疇。

香港的教育制度較偏重常模參照的評估模式。學生要在總結評估(測驗及考試)取得理想成績,透過公開考試成績作為編班及批准入學的依據。常模參照評估模式,是指以其他接受評估學生所取得的等級作為評估比較(Marsh and Morris, 1991)。如教師採用常模參照評估而非標準參照評估,學生之間則較常出現互相比較的情形。久而久之,成績較好的學生會感到學習缺乏挑戰,而成績較遜色的學生則會感到灰心(Black, 1998)。面對教育改革,教師應重新判斷評估學生習作的根本價值。因此,Baird (1997)提出的評估要點實在值得教師詳細考慮。 首先,評估應以改善學生的學習為目標。學生可根據學習的回饋改善學習。第二,評估與教學應緊密連繫起來。教師可透過評估學生習作,了解教學步驟、活動、課本及其他以學習成果為本的教材是否有效。教師應多根據這些資料來更新教學計劃。當教師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尚未掌握的知識後,便可在教學策略上作出相應改動,支援學生的學習。Haetrel (1991) 亦強調了教學與評估的密切關係,指出評估課業應融入日常的課堂活動中。另外,評估亦可用以了解學生是否已全面掌握知識內容。最後,評估亦可讓教師為班內學生訂定實際的評核準則或標準。

總括而言,香港教育改革提出改變評估方法,其實與最近的教育研究趨向一致。評估、教學和學習三者互有關連。要評估不同技能的發展及知識理解的程度,必須利用多元化的評估模式。教師亦應注意使用評分準則或表現標準的重要性。因此,評估課業的示例亦應能反映上述重點。


Copyright (C) 2002 HKIEd APFSLT. Volume 3, Issue 2, Article 1 (Dec.,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