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十六期,第一冊,文章十四(二零一五年六月)
吳本韓、麥子彬、簡樂怡、顏源峰、蔡雄輝
初探香港小學生對「工程師」的印象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研究方法

由於受小學生的書寫能力所限,前文描述的研究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有訪談、畫圖、看圖片然後評論、以及填寫只有「是非題」及「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選擇題」的問卷。

是次先導研究的數據來自一所小學的兩班六年級學生,共43人。研究工具主要是問卷,原因是收集數據的時間比較短,不需學校作特別的安排及不太干擾學生上課的時間。除用問卷外,也從每班各邀請了2名學生作個人訪談,內容包括:

(1) 解釋問卷中比較特別的答案;

(2) 展示4件物件(筆、手表、舊式的GSM手機、4G智能手機),請學生解釋這些物件的製造過程是否和工程師有關?甚麼地方有關?

(3) 如學生願意,請他/她以畫圖來解釋工程師的工作。

所用的問卷是修訂自美國波士頓科學館EiE計畫 (Engineering is Elementary Project) 的問卷(Lachapelle et al., 2012),當中刪減了部分題目,原因是香港小學生可能不熟悉這些題目中的情境,例如「用磚來建煙囪」和「在跑道上賽車」等。此外亦增加了一些活動的描述,例如EiE的問卷有一項是「運用模型 (using models)」,因擔心學生可能誤會模型為模型玩具,所以除了保留原有的描述外,還加了「模仿真實物件造一件小的作品,然後用它來測試各種構思」這一項。

是次先導研究用的問卷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20項活動或工作(Q1-Q20),學生會以1至6來表達他們認為每項活動或工作對工程師這行業的重要性(1代表‘非常不重要’,6代表‘非常重要’)(表1)。第二部分列出30項工作(Q31-Q50)(圖1),學生只要答‘是’或‘否’來表達他們認為每項工作否由某些工程師來做,不過當中Q43和Q46的內容一樣,所以實際上這部分只有29條題目。第三部分有5項描述(Q51-Q55),學生會以1至6來表達他們對各項描述的同意情度(1代表‘非常不同意’,6代表‘非常同意’)(表4)。

此外,亦於大學邀請工程系的學生填寫另一份問卷,該問卷的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與小學生的問卷一樣,第三部分則是有關他們報讀工程系前和將來畢業後的描述。問卷上已說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用來收集小學生對工程這行業的看法,而他們的答案在某程度上會被視為代表業內的看法。由於分派和填寫問卷是在學生上課前進行,時間比較緊迫,只收回39份問卷,而當中有11份的回應有遺漏,最後有效的問卷是28份。因填寫問卷的時間比較匆忙,而大部分學生還未曾真正從事工程的工作,他們的回應只會用來比較小學生的數據,而不會視為問卷中各問題的正確答案。 

 


Copyright (C) 2015 HKIEd APFSLT. Volume 16, Issue 1, Article 14 (Jun.,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