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十六期,第一冊,文章十四(二零一五年六月)
吳本韓、麥子彬、簡樂怡、顏源峰、蔡雄輝
初探香港小學生對「工程師」的印象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引言

STEM教育這概念源於美國,最初是以SMET作為縮寫,但因它的發音近似SMUT(淫穢圖書),在上世紀90年代初便把它改為STEM(Sanders, 2009)。近年美國已將STEM教育這議題提升至國家的戰略層面(NAS, 2012),為此,美國總統奧巴馬2015年的財政預算亦預計將會投放約34億美元支持相關的項目(US Government, 2015)。由於美國在STEM教育這方面做的研究比較多,因此本文的研究及討論,主要是參考美國在這方面的工作。

推行STEM教育除了是強化學生在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各範疇的知識外,也強調跨範疇的融合和應用,並注重培養學生各種高階能力,如適應能力(adaptability)、溝通能力、非常規的解難能力(nonroutine problem solving)、自我管理及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等(Bybee, 2010),從而增強學生在現今急速變化的社會中的競爭力。另一重要的目標是希望能吸引更多K-12(幼稚園、小學、中學)的學生,有興趣將來從事和STEM有關的工作,故此了解學生對和STEM有關的行業和工作人員的印象變得重要。

在現今的中、小學課程,STEM的科目主要是指科學和數學,有關這兩學科的教育研究也比較多,而工程教育在中、小學的研究則相對少很多。數個科學教育的研究已指出,學生對科學的本質(Nature of science, NOS)的了解程度和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及概念的掌握,有著正相關的關係(Finson, 2002; McComas et al., 1998; Sadler et al., 2004)。雖然找不到有關工程教育在這方面類似的研究,但相信了解學生對「工程」和「工程師」的認識程度對推廣STEM教育肯定有幫助。

不過這方面的研究才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在美國也是近年才發表了數個這方面的研究報告,內容集中討論學生有哪些看法和分析所用的研究工具。這次先導計畫是參考這些研究曾用過的研究工具(問卷、訪談、畫圖)來嘗試回答以下兩條研究問題:

1. 樣本中的香港小學六年級學生對「工程」有何看法?

2. 樣本中的香港小學六年級學生對「工程師」有何看法?

 


Copyright (C) 2015 HKIEd APFSLT. Volume 16, Issue 1, Article 14 (Jun.,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