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議  程(12月17日更新)

日期: 2010 年 12 月 17 日(星期五)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鄭棟材樓

9:00 – 9:20

開幕

陳平原教授及陳國球教授致歡迎詞

何志華教授及朱慶之教授主持開幕儀式

9:20-10:00

 

專題演講( 聯合書院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

講者:王德威教授

講題: 文學的香港史: 10 個關鍵時刻

10:05-11:10

 

 

分組 1 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分組 2 鄭棟材樓 2 號演講室

分組 3 鄭棟材樓 3 號演講室

主持:陳平原

 

陳冠中

全球化時代主權國家的特區書寫 ── 香港的例子

趙稀方

香港:邊緣的政治

洪清田

「網絡我城」、「內地我城」與「本土我城」

 

主持:山口守

 

羅貴祥

公民認同:香港的「亞洲」少數族裔政治

司徒薇

去殖民方志:香港文學介入社會議題、重奪民間話語權的嘗試

朱立立

城市物體系的知識考古 —— 解讀董啟章的長篇小說《天工開物 ‧栩栩如真》

主持:朴宰雨

 

申柱哲

2000 年以後有關香港的韓語單行本著作中體現的香港認知

吳耀宗

從北角到九龍東:在港上海作家的香港想像

樊善標

兩位散文家筆下香港的山:都市香港的背面想像

11:10-11:30

小休

11:30-12:35

 

分組 4 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分組 5 鄭棟材樓 2 號演講室

分組 6 鄭棟材樓 3 號演講室

主持:陳建忠

 

黃萬華

跨越 1949 :在「常識」中展開的香港體驗和想像

莊華興

落在香港、吉隆坡和紐約的雨:楊際光的離散現代性

金惠俊

菲傭,被消失在「我城」裡的人

主持:羅貴祥

 

山口守

1950-60 年代香港電影的現代性 ── 以巴金《家》的電影改編為主

勞維俊

三城故事: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關志華

歷史與自處:論《十月圍城》中的主體話語

主持:陳國球

 

凌逾

後現代的香港空間敘事

宋偉杰

香港敍事,帝都踪影,金庸俠義地理學

伍湘畹

光影歲月:懷舊廣告與文化認同

 

12:35-2:00

午膳


2:00-2:40

 

專題演講(聯合書院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講者:李歐梵教授

講題:香港不為人知的一面 ── 或香港文學的缺項

2:45-4:05

 

分組 7 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分組 8 鄭棟材樓 2 號演講室

分組 9 鄭棟材樓 3 號演講室

主持:朱立立

 

區仲桃

後殖民城市的記憶與遺忘:論香港現代主義詩人梁秉鈞的詩歌特式

陳潔儀

論鍾曉陽短篇小說與香港集體記憶的關係

李婉薇

擁抱存在的輕 ── 論陳冠中的〈什麼都沒有發生〉

主持:鄺可怡

 

李世莊

香港早期的風景畫與城市面貌

陳鶯

人間畫會: 20 世紀 40 年代後期香港左翼美術社團小考

文英玲

都市共鳴 ── 唐滌生《九天玄女》的時代意義

陳芳芳

扮裝 ‧地標 ‧文化記憶 ── 石式懷古的都市奇觀

主持:黃萬華

 

陳建忠

「流亡」在東亞:內戰 / 冷戰體制與張愛玲的流亡書寫

應鳳凰

香港文學生產場域與 1950 年代文學史敘述

蘇燕婷

1950-60 年代香港作家在馬來西亞構築的文學面貌

張美君

香港文學中的盛世危言

 

4: 05-4:25

小休

4:25-5:45

 

分組 10 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分組 11 鄭棟材樓 2 號演講室

分組 12 鄭棟材樓 3 號演講室

主持:應鳯凰

 

何杏楓

張愛玲《色戒》電影改編在香港的接受情況

梁慕靈

從「他者」到「我者」 ── 論張愛玲的香港書寫

陳惠英

視物、感物、知物 ── 香港詩人的都市想像與物質書寫

黃琦旺

繆斯最鍾愛的(馬來)幼女駐留在香港 ── 再讀方娥真

主持:趙稀方

 

鄺可怡

中國三十年代現代派小說的都市風景修辭 ── 兼論香港作為「鄉村自然」的隱喻

錢鎖橋(錢俊)

難民的「自由城」:林語堂的《逃向自由城》及其香港因緣

胡恩威

唱 K 回憶錄

沈旭暉

港產片的國際圖騰 : 香港電影與涉外關係的反思

主持:張美君

 

張歷君

布萊希特抑或什克洛夫斯基 ? ── 論西西〈肥土鎮灰闌記〉中的雙重視角

梁敏兒

《我城》的意象系譜:存在的荒謬與反抗

謝曉虹

從身體到城市 ── 西西〈哀悼乳房〉

曹世耘

雙城夢華錄 ── 從空間寓言論西西《飛氈》與李昂《看得見的鬼》

6:30-8:30

晚宴

 

日期: 2010 年 12 月 18 日(星期六)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大埔校園 D 座

9:00-10:20

 

分組 13 D1-LP-03

分組 14 D1-LP-07

分組 15 D2-LP-10

主持:樊善標

 

陳平原

我見青山多嫵媚 ── 葉靈鳳、李歐梵的「香港書寫」

陳學然

回憶,報導:五四運動在香港的初期考察

朴宰雨

香港形像的連續性與變化:在韓國人心目裏

余婉兒、謝雪梅

城市的書寫:香港五、六十年代粵語電影觀

 

主持:危令敦

 

吳國坤

以影犯禁 : 冷戰 , 瘟疫 , 諜戰

高慧琳

論香港回歸前後的社會背景和人物情緒的變化 ── 以王家衛導演的電影為例

方浩然

散步、散漫、分裂:《轉轉》中的東京與《旺角監獄》中的香港

鄧佩玲

一部香港早期的英粵字典 ── 從湛約翰《英粵字典》略論早期粵語的外來詞

主持:江弱水

 

霍玉英

知識的搖籃:國共內戰時期的「兒童週刊讀者會」

熊志琴

到底是上海人 ── 讀司明五六十年代香港《新生晚報》專欄

鄒芷茵

論香港《新生晚報》「怪論專欄」中的「殖民者」

張詠梅

六十年前的香港想像 ── 初論馮宏道〈五十年後之香港〉

10:20-10:40

小休

10:40-12:00

 

分組 16 D1-LP-03

分組 17 D1-LP-07

分組 18 D2-LP-10

主持:黃念欣

 

陳國球

「重構文學史」在香港 ── 從《中國學生周報》「五四 ‧抗戰中國文藝新檢」專輯說起

盧偉力

二十世紀香港戲劇的文化政治 ── 幾個現象的研究

謝雪梅、林建平

一百多年前香港人名中的文化印記

 

主持:張詠梅

 

鄒文律

人與物件的共生 ── 論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物(家)史書寫

蔡建鑫

不可能痊愈:李智良與自體免疫書寫

郭詩詠

論李智良《房間》的城市書寫

王丹萍

去與留之間:大陸年輕學者眼中的香港

主持:金惠俊

 

須文蔚

馬朗五 O 、六 O 年代的雙城記:以台港現代主義文學跨區域傳播為焦點

呂曉琳

都市中的邊緣人 ── 陳果電影中的人物身份認同

鄭蕾

在「香港意識」形塑之前 ── 析《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

12:00- 1:30

午膳

1:30-2:50

 

 

 

分組 19 D1-LP-03

分組 20 D1-LP-07

分組 21 D2-LP-10

主持:須文蔚

 

程美寶

省港聲色味 ── 從 20 世紀 20 年代兩地小報所見

徐霞

再會吧!香港 ── 田漢筆下的「香港 1941 」

黃念欣

舞照跳 ── 香港文學中的舞廳文化與城市

劉自荃

舞者不懼:香港城巿舞蹈的身體想像與文化記憶

 

主持:梁敏兒

 

賀淑芳

閱讀西西、也斯的詩性與想像空間 ── 停駐與流動

江弱水

那些無關的枝節比史書生動:論梁秉鈞的《博物館》

張依蘋(洪濤代讀)

也斯之詩的不在之在

宋珠蘭

通過〈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來看對香港的想像和現在的香港

主持: 陳麗芬

 

金進

1950 、 60 年代香港與馬華現代文學關係之考辨 ── 以姚拓文學活動為中心的考察

伍燕翎

1950-1960 馬華文學書籍出版在香港

程中山

開島百年無此會 ── 20 年代香港北山詩社研究

孫瑩瑩

南社廣東詩人之香港詩歌 ── 以鄧爾雅、蔡哲夫為中心

2:50-3:20

小休

3:20-4:40

 

分組 22 D1-LP-03

分組 23 D1-LP-07

 

主持:程美寶

 

林中偉

建築保育與本土文化

顧大慶

一個失落的建築設計傳統 ── 關於香港 1940-70 年代的現代主義建築

劉嘉欣、鍾宏亮

油麻地的記憶與想像:從電影敘事與建築原型到城市空間的構想

黃宗儀

生命政治與區域治理:後 SARS 時期中國珠三角的區域重構

主持:何杏楓

 

陳智德

新民主主義文藝與戰後香港的文化轉折 ── 從小說《人海淚痕》到電影《危樓春曉》

陳麗芬

幽靈人間,鬼味香港

方星霞

移民電影與香港想像

石靜遠

雙語中的私語:張愛玲的英文文學遺產

 

4:40-5:40

大會總結

陳國球教授及陳平原教授主持

6:30-8:30

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