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戲院
油麻地戲院

油麻地戲院建築特色

油麻地戲院的建築師名字至今仍未在歷史檔案中被發現。但是,因為當年殖民地政府不願發錢興建娛樂或休閒設施,所以它絕大可能由私營機構建成。幾經查考,油麻地戲院的業主是一位名為J. M. Noronha的商人。這點可能反映為何首部於油麻地戲院播放的竟然是一部西方默片,而其中文譯名為《新年好行運》。

油麻地戲院由花崗岩、石灰砂漿、磚和木材建造。以上源於本地的材料反映戲院其平實及為勞動階層服務的性質。 建築物裝飾不多,從外觀而言分開上下兩層,最突出的是正門的兩條門柱刻笑相及哭相的面具。戲院正門上方及頂部各由一個古典風格的拱形視窗及一個三角楣飾裝飾。戲院內部結構貌似一個貨倉,與鄰近的水果批發市場相似。當年,油麻地戲院只可容納1000人,是在香港相對規模較小的戲院。活化後,戲院內觀眾席現今容納300個座位。

相比之下,可能由於紅磚屋屬於政府建築,因此其建築材料品質較高。在紅磚屋的建築材料中,包含本地生產的紅砂漿及混合石灰或水泥的風化花崗岩。 紅磚屋的實用主義風格反映其工業性質。

油麻地戲院修復和活化

油麻地戲院改建為一個粵劇表演場地的過程中,建築署及工程團隊保留了劇院原來的結構(包括砌體牆和鋼桁架)。 工作人員還在拆去熒幕時意外發現了一個舞臺拱門。經活化後,戲院這部分現已改裝為一個大舞臺,同時滿足後台化粧室及前台粵劇演出需要的空間。戲院屋頂的重建工程是整個活化項目難度最高的一環。早期油麻地戲院的屋頂以瓦片建成,但後來曾經改建時採用了石棉坑板。石棉對人體有害,所以整個屋頂必須拆除。

重建天花板工程必須用起重機等大型機械,而這類工程一般在晚間進行。可是,圍繞著戲院的窩打路道、上海街和新填地街白天時十分繁忙,晚間又泊了進出果欄的貨車。因此,建築師與攤販商討,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們選擇在2010年中秋節晚,當大家(以及攤販)已經送過水果而在休息的夜晚,讓起重機駐紮馬路。工作人連續30個小時順利安裝全新的鋼桁架和其他配件,維修後的屋頂看上去與原有設計十分相似。

本港建造業的效率真厲害!

附近景觀

紅磚屋

油麻地水果批發市場 (果欄)

天后廟

油麻地警署

廟街

玉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