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二冊, 文章六(二零零三年十二月)
陳正治、徐國文
影視科學-以獵殺U-571為例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六、結語

本教學探討透過理論基礎探討應用、電影選片、課程安排、活動設計及問卷調查與分析,可以發現幾項有趣的現象:

1. 提供一個富教育、具趣味且超價值的科學研習活動,在科學類博物館內再結合相關展示品參觀,以滿足學校教師、學生與家長的需求。
2. 科學教育著重於知識面,而科技教育強調應用面,如何透過各項活動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心,並以科學教育為體,科技教育為用,讓學生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透過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團隊合作,激發創意。從探究(Explore)科學現象、進而發明(Invent)科學教具或產品,並透過各項活動,提供學生發現(Discover)科學新知等科學創意活動。
3. 觀看電視、欣賞電影無疑是一般學生喜愛的休閒活動之一,將看電影延伸至科學教育活動,更能激發其看電影時有不同的目地與角度觀察週遭事物。
4. 團隊間競賽活動激發學生間的團隊合作、創意思考。
5. 團隊間競賽後的「謝讓」讓學生彼此間有謙讓及感恩的心。
6. 一般學校體制內教育大都有所謂的進度要求,可是此種方式似乎並不能滿足學生甚至教師的需求。
7. 規劃具操作性的科學探索教學活動(如教具製作、工具操作、創意競賽、參觀導覽等)並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必單純的知識傳授或實驗觀察要來得受學生歡迎。
8. 類似博物館這類非體制教育(Informal education)場所,活動的規劃必須異於一般體制內正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並且充滿新鮮、有趣、創意且是現行學校體制內教育內涵的延伸,讓學生獲得學習廣度與深度。
9. 口述或背誦科學僅能趕趕進度,對學生的科學教育幫助明顯不受歡迎。
10.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不是教師,教師有責任讓課程豐富、活潑且富挑戰性。


雖然,從本文中所欲呈現的「從電影中引發與設計科學教育活動之探討」,不是要去批評學校體制教育的不是,而是提供一個另類的教學方式或模式供參考,當進行完本系列教學後,也有部份建議如下:

1.

教師選片時宜先注意電影情節與學生的舊經驗是否有關,同時電影內容能否提供新知。

2. 部份光怪離奇或不合理的情節(如高樓墜地卻毫髮無傷)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各項實驗,進而探討電影情節是虛構還是特技手法,避免學生模仿。
3. 市面上部份電影都有不錯的科學知識可供教學應用,如浩劫重生(cast away)談野外求生、鐵達尼號(Titanic)談浮力與冰山、冰峰極限(Summit)談雪崩與硝化甘油、悍衛戰警談速度、悍衛戰士(Top-gun)談飛機的運動及雷霆噴射手(Fire、ice & dynamite)談力與運動學等。
4. 博物館可先請教師蒞館進行教師研習,並合作編寫活動學習單。 
5. 教師可在學校預告參觀活動會應用到那些舊經驗或科學原理,再透過電影欣賞、動手作(Hands-on)及展示品參觀,增加學生學習或認知的深度、廣度與應用。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2, Article 6 (Dec.,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